2010年3月17日 星期三

故事與新聞/記得湯英伸!◎楊照

2010.03.17 04:13 am 聯合報

湯英伸,有誰還記得這個名字嗎?如果他還活著,或許現在不再叫這個名字了,或許他會回復原本的族名,而且別人講到他,會很自然地說他是個「原住民」,而不是「番仔」。

但是湯英伸沒有機會看到自己的族人從「番仔」變成「原住民」,儘管這樣的變化發展中,湯英伸曾經是一個重要的促進力量。但他是以他的罪行,以及他的生命為代價,來服務族人,來幫助台灣社會的。

1986 年,湯英伸犯下了轟動一時的滅門血案,殺死了雇用他的洗衣店老闆一家三口。罪證確鑿,湯英伸沒有否認,也沒有辦法否認,因為他完全出於衝動殺人,事前沒有預謀,事後也沒想到要收拾現場。

這樣的罪行本身,令人髮指,光看罪行,湯英伸被法官理所當然判處了死刑。然而進一步理解湯英伸這位青年的身世,他在漢人社會所受到的種種歧視和欺負,他犯案過程的來龍去脈,很多人無法不對他的遭遇油然產生最深的同情。

湯英伸和許多族人,是極度不公平社會中的底層受害者。我們創造了一個讓他們無法有尊嚴地活著、無法正常活下去的環境,制度性地日復一日折磨他們,等到他們受不了了,等到他們爆發了,我們又可以理直氣壯、正義凜然地抓住他們所犯的錯誤,將他們關進牢裡,甚至將他們槍決。

這真的是正義嗎?如此剝奪湯英伸的年輕生命,真的是對的嗎?當年以《人間雜誌》為中心,發動搶救湯英伸的運動,吸引了許多人參與,過程中也暴露出了從職業介紹所到一般工作環境中對於原住民的層層剝削。這場運動,沒有能救回湯英伸的生命,二十歲的湯英伸死了,換來的是漢人們終於開始感覺到「番仔」、「山地人」稱呼是不對的,終於開始反省多年來被視為當然的極度不平等族群關係。

還有少數一些人,包括我,開始反省死刑的問題。死刑問題不能只從罪行本身看,更要探向罪行的動機。常常是畸形的社會、無能的政府製造了變態的行為,然後再用社會與政府的龐大力量將犯罪的人殺了,以為這樣就是「正義」。唉,那未免也太廉價了吧!

討論死刑問題,請翻翻舊資料,看看湯英伸,記得湯英伸,記得當年他走向行刑台時的面目模樣,曾經帶給我們的衝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