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不要走向以暴制暴的社會◎瞿海源、盧映潔

2011年03月30日 蘋果日報
瞿海源/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盧映潔/中正大學法律系教授


台灣社會中最近發生有關國中女學生被集體霸凌,以及性侵害犯罪人出獄後再犯性侵殺人事件,有關台灣社會民眾面對此等犯罪事件所展現出的反應與行為,卻令人感到憂心,亦即台灣是否是走入誤認正義的集體暴力與群體壓迫之失序社會。

在霸凌事件中,吾人可以看到霸凌者與被霸凌者皆為未成年人,而霸凌者會以糾眾教訓他人的方式來發洩不滿情緒,顯示出家庭、學校教育對培養正確價值觀的欠缺。然而,面對這樣的問題,除了有民眾透過網路的聚集有呈現出反霸凌的理念外,其實可以看到更多,在網路上動輒進行揭人隱私的人肉搜索,以及在網路未知真假的訊息流竄,進而產生的互嗆乃至謾罵、人身攻擊或威脅的言論,甚至有具體的圍堵行動,亦無端波及其他廟宇。

謾罵攻擊欠缺防治

再加上同樣輕信網路上不知從何而來的訊息,卻不盡足夠查證義務而喜好煽動的媒體、電視節目與政治人物,以更大的群體壓迫力量,誤以為此即問題解決之道,實則是與霸凌者乃出於同樣心態之以暴制暴手法。

至於性侵害犯罪人出獄後再犯性侵殺人事件,則是在對治安憂慮恐懼下所爆發的公眾情緒。然而,吾人分明見到的是法規制度的缺失以及被害人家屬的傷痛,但在網路上或媒體上卻沒有太多對於法規制度與被害人保護機制的深入改革探討,同樣看到更多的就是應報、復仇式的謾罵攻擊。

而有大學老師、犯罪學專家及職司性侵害犯罪人治療的專家在犯罪嫌疑人家屬所在當地舉辦社區論壇,在媒體的報導中沒有太多著墨詳細檢討犯罪預防措施與再犯防止可能,反而是以包青天式的人民公審的復仇聲浪為主軸。而犯罪嫌疑人家屬被毆打、住所被砸毀,彷彿在台灣已回到株連九族的朝代,難道這樣就是台灣解決犯罪問題的有效方式嗎?難道這樣就是台灣保護犯罪被害人的機制嗎?

我們不樂見到犯罪的發生,我們更痛心有人因犯罪而被害。然而不明就裡的以暴制暴只會讓台灣社會更加退步,亦非防止犯罪的解決之道。期盼台灣民眾理性深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