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1日 星期日

人權衝擊美中關係◎孔傑榮

 美國總統歐巴馬即將會見達賴喇嘛、與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最近公開譴責中國政府的網路言論審查,使原已苦惱的中美關係增添複雜性,並再次引發美國對華政策中有關人權議題應扮演角色之辯論。

 上周,在中國法領域備受尊敬的美國專家陸思禮(Stanley Lubman)在華爾街日報發表評論,幫助我們看清楚問題。陸思禮批評說,希拉蕊.柯林頓對於網路言論審查的譴責,造成中美關係不必要的傷害,因為這種外國批評不大可能促使中國改變政策。他寫道,「如果歐巴馬政府能夠停止抨擊那些外國人無法改變的中國政策,中美關係就會少很多麻煩。」

 陸思禮提到:「有一些中國人明確期待能強化民主價值」,以及「價值觀競爭所造成的混亂是當前中國社會的特徵」。然而因中共領導人堅決反對民主政治和「任何多元化的趨勢」,他建議「歐巴馬政府應避免那些會被北京歸類為意識形態戰爭的批評」。

 取而代之的,他督促歐巴馬政府應聚焦在實際上將因外國政府施壓與影響而變化的中國政策。他樂意支持「強化中國法治的寧靜改革」,比如提高政府透明度、強化人民權利意識和法律援助的觀念。對於經常中斷的中美官方關於人權和法治的對話,他也表示應重新啟動。

 當然,上述活動都是很好的。幾十年來,許多外國政府、非政府組織和大學一直與中國合作推動法治改革。正如台灣和南韓的經驗證明,這些工作為長遠的重大發展奠定基礎,同時也鼓舞了人民對法治的渴望和制度的進步。

 陸思禮承認這些是「微薄的努力」。但是他寫道,對共產黨的改革態度而言,「任何更激烈的手段也無法對之形成溫和與長期的影響」。

 我卻認為陸思禮對外國抗議的好處分析太過狹隘,且也未能傳述中國面對外國政府和人權支持者日復一日的挑戰。儘管中國加入WTO後,使美國曾經用來營救遭中國政府監禁的政治異議分子以及枉法裁判人士的手段被剝奪;但是外國政府與民間機構公開、私下抗議中國不公不義的案件,依舊非常重要。

 首先,這些抗議在一些具體案例中仍然發揮作用。比如,律師暨異議分子高智晟的「神秘失蹤」所引發的強烈抗議,迫使難堪的中國政府提出一系列關於其下落的荒唐藉口,也可望抑制中國政府從事類似無法無天的行為。再如,澳籍華裔商人胡士泰(Stern Hu)和他在力拓 (Rio Tinto)公司的幾位中國同事,因涉嫌間諜罪被羈押後造成輿論大嘩,也導致最初認定涉嫌的罪名終獲減輕。

 即使中國政府日漸強大,官方和非官方的國外抗議影響力可能不如以往,但是至少還能發揮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第一,中國政府雖然努力進行網路言論審查機制,但是這些外國聲音仍能為中國所有希望自由和正當法律程序的人鼓舞士氣,正如身處重圍中的維權律師和人權鬥士所強調的一般。

 再者,除了北京奧運會、中國政府建立的海外孔子學院、以及震撼人心的經濟成就之外,這些聲音有助於提供更全面性的中國圖像給全世界。只要外國不斷抗議中國政府有關壓迫政治異議分子、宗教人士和辯護律師的行為,中國對「軟實力」,亦即在軍事和經濟實力之外的國際影響力之追求就無法實現。

 最後若能本著謙虛的態度,公開的再次肯定任何政府都應該賦予本國與外國人民基本人格尊嚴,這會喚起美國在內的所有國家注意我們向中國倡導之工作的重要性。

 所以,當美國、歐盟拒絕對中國民主知識分子領袖之一劉曉波最近被判處十一年有期徒刑的酷刑事件保持沉默時,我感到很高興。劉的罪名是「煽動顛覆政權」,因為其參與起草《○八憲章》,該憲章嚮往的自由吸引了約一萬名勇敢的連署者。外界的抗議不能給劉曉波帶來自由,且當然會被中共政治局視為「意識形態戰爭」;但是把這種政治迫害歸類為對國際人權標準的踐踏,利遠大於弊。所有擔心中美關係惡化的人,均應敦促中國政府停止這種迫害。

 (2010-02-18 中國時報 孔傑榮Jerome A. Cohen,紐約大學法學院亞美法研究所共同主任,紐約外交關係協會兼任資深研究員。紐約大學法學院亞美法研究所譯。英文原文請參www.usasialaw.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